南方的“新稻”也開始種了,估計不出半年,杭州一帶就該見不著逃荒的難民了。
如此下去,大唐蒸蒸日上,百姓安居樂業(yè),過不了幾年,怕是錢糧都要堆滿倉,一切都往好里走。
又到了一年稅糧入庫的時候。
御書房里。
民部尚書戴胄捧著冊子,一五一十地向李世民稟報:
“啟稟陛下,今年稅賦總計四千五百萬貫,稻米……”
待戴胄念完,李世民驚訝道:
“今年怎會如此之多?”
“比去年足足翻了一倍!”
“這究竟是何緣由?”
戴胄如實回稟:
“陛下,今年稅款,大半來自商稅?!?/p>
李世民點了點頭。
自從那“柜房”設(shè)立,短短半年,大唐的商賈就多了一半。
加上陳迎新一直在修路,其中一段已通行,長安與江南往來的人流車馬絡(luò)繹不絕。
雖說商稅定得不高,但架不住人多量大,積少成多,竟也成了筆巨款。
李世民著實震驚,沒料到商稅竟成了國庫的頂梁柱。
“這商稅……朕是不是該調(diào)一調(diào)了?”李世民思忖著,“朕覺著,定得有些低了。”
他這么想,全因陳迎新。當初看到陳迎新庫房里堆成山的錢,李世民眼紅心跳,氣得不行,總覺得那錢至少有五分之一該是他的。
戴胄謹慎道:
“依眼下情形,三十稅一,確乎偏低了些。”
“不過若要加稅,還需與群臣詳議。”
“加少了,杯水車薪;加多了,恐挫傷商賈的勁頭,到時候經(jīng)商的少了……”
“如今大唐百業(yè)初興,若因加稅傷了商脈,反阻礙了生財之道,豈非得不償失?”
李世民聽了勸解,沉吟片刻,點頭稱是:
“這點,朕確未思慮周全?!?/p>
“如今商稅已成國庫支柱,此事確需謹慎,明日早朝,再與眾卿商議吧?!?/p>
李世民忽然又想起了陳迎新。
若他在,直接問那小子便是。畢竟“柜房”這妙招就是他想出來的,沒他,今年商稅哪能這么多?
到時候問問他商稅的事兒,那小子準有主意。